虽然最近几年的苹果一直被诟病创新不足,但是苹果也并不总是止步不前。至少在硬件设计上,在苹果产品的高单价支持下,它的工程师可以轻松尝试一些全新的技术,而不需要过多的考虑成本问题。
比如iPad Pro,作为苹果最喜欢的“显示技术”试验田,iPad Pro从2021年的miniLED到2024年的串联OLED,一直走在便携智能设备的显示技术前沿。虽然iPad Pro并非首个搭载miniLED屏幕的便携智能设备(微星较苹果早一年发布miniLED笔记本电脑),但是当你对比两者的参数,你会很快意识到他们不是一个层级的产品。
不过能从iPad Pro上“转正”的显示技术并不多,至少miniLED就已经被苹果抛弃了,过高的发热量和依然称不上完美的光晕控制,加上过高的制造成本,最终都让苹果放弃将这项技术推广到MacBook、iMac等平台的打算。
而新一代的串联OLED技术,就是苹果最新的选择,这是一种将两层OLED面板叠加后制作而成的显示面板,相较于传统OLED面板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提升。自iPad Pro发布后该技术就迅速引起市场关注,有消息称多家手机生产厂商都在与屏幕厂商接洽,促使屏幕厂商加速串联OLED的量产计划。
串联OLED为何会比miniLED更受欢迎?接下来我们会在哪些设备上看到这项新技术?
串联OLED的优势有哪些?简单来说,相较于传统的OLED面板,串联OLED拥有更高的亮度和更长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并且厚度与重量都有所降低,更适合便携移动电子设备使用。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双层OLED面板叠加,会比单层OLED面板更轻?原因倒也不复杂,相较于传统OLED面板,串联OLED面板通过叠加发光层来实现高亮度,使得设计过程中可以对驱动元件和供电电路进行简化,并且删去一些用来增加亮度的光学元件。
此外,串联OLED的功耗相对于传统OLED其实更低,这也让工程师能更加进一步削减散热模组的厚度和重量。双层OLED比单层OLED更省电?虽然看起来有点反常识,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双层OLED配合特殊的堆叠技术,在显示相同亮度的内容时,双层OLED拥有更高的效率,使得功耗得以显著降低。
让我们来简单归纳下串联OLED的优点:高亮度、长寿命、低功耗、低重量,几乎集中了便携设备所需要的一切优点,苹果选择放弃miniLED转投串联OLED,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而且串联OLED理论上是能够继续叠加的,在前段时间结束的SID 2024(国际显示展览会)上,和辉光电就展示了一款采用三层OLED串联制造的OLED显示面板,亮度高达6000尼特,并且拥有传统OELD屏幕4倍以上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同亮度下功耗降低30%。
那么是否有可能实现四层,乃至更多层数的堆叠呢?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堆叠的层数越多,良品率就越低,对应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则会大幅度上涨。考虑到成本与良率的平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双层OLED都会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串联OLED就没有缺点吗?显然不是,这玩意最大的缺点在于昂贵,简单做个对比,采用miniLED的2022款iPad Pro,256GB版本的售价为10999元,而采用串联OLED的2024款iPad Pro售价为11499元,成本甚至高于苹果定制的miniLED屏幕。
看似仅上涨了500元,但是考虑到苹果调整起始内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实就是将屏幕的成本分摊到了别的部分的硬件溢价上,以维持iPad Pro的整体定价不会超出用户的承受范围。
根据外媒TechRadar的报道,iPad Pro的串联OLED成本在270美元-350美元(11英寸-12.9英寸),而传统OLED面板的成本仅为100-150美元。即使将iPad Pro的尺寸更大等因素考虑进去,手机尺寸的串联OLED面板成本预估也在200美元以上。
当然成本问题并非无解,目前京东方、三星、LG等多个厂商都在着手扩大串联OLED产线的产量,加快量产计划。其中LG近期更是宣布,已经成功完成了笔记本电脑级别的串联OLED量产,成功点亮便携设备的最后一块版图。
串联OLED的优势这么多,那么是否会取代目前的所有OLED面板呢?虽然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却很骨感,随着面板面积增加,串联OLED良率会大幅度下滑。
试想一下,串联OLED的实现前提是上下两层OLED的每颗光珠都精准对齐,即使是1920*1200的10英寸面板,对应的OLED灯珠数量也将高达2304000个。随着尺寸及分辨率的提升,灯珠数量将达到一个恐怖的量级,对应的产品良率可想而知。
所以,目前也仅有三星和LG开始对外批量供应平板电脑级别的串联OLED面板,国产的京东方K2串联OLED面板,目前还仅在手机上得到商用。此外,LG还更进一步点亮了笔记本电脑的面板尺寸,但是再想往上扩展到桌面显示器,恐怕就力有不逮了。
虽然砸钱是能解决的,但是显示器市场的份额远不如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而且桌面端用户对功耗、重量、厚度等参数也并不敏感。虽然串联OLED的亮度表现出众,但是在桌面端有更多低成本的方法来实现亮度增强,串联OLED并非唯一选项。
至于更高一层的电视市场,串联OLED更是毫无性价比可言,先不提miniled技术目前在电视领域已经十分成熟,可以轻轻松松实现数千分区+数千亮度的极高参数。即使是对比OLED电视本身,串联OLED也没有过大优势,大尺寸的OLED电视一样能通过多种技术提升亮度和寿命,实际效果并不会比串联OLED差多少,而成本却低得多。
况且,电视市场还有microLED在虎视眈眈,虽然microLED电视如今的售价高得惊人,但是随着量产成本的下降,同样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基本能确定,串联OLED在未来一两年里,大概率只会在移动电子设备上使用,而且还是会率先在手机上普及,有着荣耀Magic6 RSR的珠玉在前,想必小米、OPPO、vivo等厂商的跟进速度应该不会慢多少。
个人猜测,2025年应该就能看到更多采用串联OLED面板的旗舰手机面世,而苹果也有一定的概率会在iPhone 17或者18上,考虑采用串联OLED屏幕。实际上,随着CPU性能的增加,即使有更先进的制程工艺支持,手机也在面临更为严苛的续航考验,这也在迫使手机生产厂商寻找更低功耗的显示面板,而串联OLED恰恰满足这个需求。
而且,串联OLED除了成本较高外,优势实在是太多了,省电、轻薄且长寿命,对于手机等高使用频率的设备而言,无疑是更好的选择。至于成本问题,前面我说过,这并非没有办法解决的,三星、LG和京东方都已经实现手机尺寸的串联OLED面板量产,后续华星光电等厂商也进入战场的话,估计成本很快就会跌到你们可以承受的区间。
虽然串联OLED的前景看起来十分不错,但是归根结底,依然是下一代显示技术成熟前的过渡而已。
如今显示厂商依然在努力攻破microLED的量产问题,集高亮度、长寿命、低功耗、广色域、超轻薄等一众优势于一身的microLED,可以适配从智能手表到超大尺寸电视的各种显示设备。
除了显示参数惊人外,microLED还能够准确的通过需要,打印不同尺寸、形状的面板,并且具有柔性OLED的可折叠特性,这使得如今只存在于PPT和实验室的一些产品方案都会有量产的机会。
不过microLED的量产还有待时日,至少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串联OLED大概率是移动电子设备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