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交大思诺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10-14 作者: 新闻中心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要求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规定,公司所处行业为“I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应用领域看,公司基本的产品是列控系统的关键设备,所处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管理系统行业。公司基本的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

  近年来,国家格外的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明白准确地提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新基建”之一获得国家重点支持。

  2022年 12月底,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倡导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加快推动轨道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占比,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密度,完善城市路网。

  新线建设方面,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在2024年1月1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日,全国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共有59个,运营里程累计达11,232.65公里。

  除新线建设外,早期建成的部分轨道交通线路亦存在升级改造需求以适应运营需求,预计到 2030年,我国有将近 85条轨道交通线路进入信号系统改造周期,线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5.3万公里左右,普速铁路11.7万公里左右。

  根据国铁集团发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了中国铁路2035年、2050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了新时代中国铁路发展美好蓝图,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 7万公里左右。另外,国家几大城市圈规划将极大推动市域铁路的建设。2022年6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快速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其他重点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到 2025年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 3,000公里”。

  根据2024年3月1日国铁集团发布的《2023年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高铁里程占比28.30%,2023年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45亿元,投产新线公里。尽管我国铁路里程总量已取得迅速增加,但网络密度和人均里程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因而远期来看,中国铁路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依然广阔。除新线建设外,“十一五”和“十二五”前期开通运营的8,000多公里高速铁路陆续进入大修改造期,普速铁路新建里程逐渐增多,因此国内铁路行业正处于新建为主向新建与升级改造并重转变的阶段。

  公司作为行业领先的列控系统关键设备供应商,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城轨、普铁、高铁等领域。随着我们国家轨道交通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公司也将一直处在重大发展机遇期。未来,公司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抢抓市场机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持续推进公司的稳健发展。

  公司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管理系统关键设备的研发设计、组织生产、销售及技术上的支持,大多数表现为产品的系统模块设计及软硬件开发和产品实现的全流程管控。

  公司专注于应答器系统、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和轨道电路读取器(TCR)等列控系统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研制的产品均实现了业界安全完整性等级中最高的安全等级 SIL4级。企业来提供的基本的产品为应答器系统、机车信号 CPU组件、轨道电路读取器(TCR)和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大范围的应用于城轨、普铁、高铁等领域。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公司研发内容主要为系统模块设计和软硬件开发,并将安全分析和管理贯穿于研发全流程。在研发过程中,研发部门负责具体研发设计工作;验证确认部门做验证、测试和确认;安全质量部门对研发的全流程来管理,主要负责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功能安全管理。

  公司的采购工作主要由计划采购部负责,采购的原材料最重要的包含通用电子元器件、结构件、PCB等;此外,公司还会向外协厂商进行采购。

  对于原材料采购,公司采取询价采购的方式,以客户订单及客户的真实需求计划为基础,结合采购周期、生产计划及市场供求情况,从合格供应商清单中选择正真适合供应商进行采购,合理优化库存。对于外协的采购,企业主要以外协厂商的生产能力为依据选择外协厂商,基于历史合作情况,公司目前已与多家外协厂商形成较为稳定而良好的合作关系。

  公司采取自主生产和外协相结合的方式,以销定产,制定生产计划,组织产品生产。依照产品类型及其涉及到的相关工艺流程,公司生产分为核心板卡生产和整机生产。

  对于核心板卡生产,公司采购通用电子元器件、结构件、PCB等通用原材料,通过外协方式完成电子科技类产品通用的板卡焊接工序后,公司检验并进行软件烧录,形成加载有核心软件的板卡。生产完成的核心板卡一方面作为机车信号CPU组件的产成品,直接销售给合作工厂,并授权合作工厂进行机车信号产品整机的硬件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作为应答器系统和轨道电路读取器的核心组件,进入后续整机生产组装环节。

  整机生产组装环节属于常规的工业制造,企业主要采取外协的方式完成。公司向外协厂商提供加载有核心软件的板卡,外协厂商按公司制定的技术标准和生产计划负责其他硬件制造,并完成整机组装,公司负责产品的检验和最终销售。

  公司采用直接销售的方式。对于长期合作的列控系统集成商,如交控科技、通号设计院、和利时等,通常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年度销售框架协议;对于铁路“四电”工程总承包商、各铁路局,主要是通过投标方式获取业务,投标流程为:客户发布招标信息—报名参与投标—提交投标方案—招标方组织方案评审—招标方宣布中标公司—中标方与招标方签订供货合同。

  1、公司所处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管理系统行业,根据2022年01月18日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及根据《中长期铁路规划2020-2035》,轨道交通行业未来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建线路市场空间,早期建成的部分轨道交通线路亦存在升级改造需求以适应运营需求,列控系统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创新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公司很看重创新工作,为保障企业的技术进步,公司逐渐完备技术创新机制,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力度,实现产品性能及应用领域的升级与拓展;加强研发技术管理,提升技术队伍业务水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机制,完善研发激励及人才教育培训制度,从而保持行业优势地位。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列控系统关键设备供应商,通过二十多年的持续稳健经营与持续创新,在行业中已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和声誉;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相关这类的产品已构建较强的技术壁垒。

  2001年,公司创始人邱宽民、徐迅等人作为我国最早研制成功的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的主要设计者,创立公司并率先实现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产品的产业化规模生产,目前,中国国铁集团下设的18个全部铁路局集团公司均装备有公司机车信号产品。2007年,公司成功研制出轨道电路读取器(TCR)并应用于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该设备是当时京津城际高铁列控系统中唯一完全国内自主研发的车载设备。2008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答器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目前,公司应答器系统产品已覆盖全国大部分的高铁线路、动车所和几十条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线。

  基于公司轨道交通列控系统产品的突出贡献,公司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项。此外,公司及公司有关人员主持或参与编制了《运基信号[2011]154号CTCS-2级动车段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V1.0)》、《JT-C机车信号车载系统设备检修规程V1.0》、《TJ/DW164-2014动车段(所)调车防护系统暂行技术条件》、《TB/T3484-2017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TB/T3485-2017应答器传输系统技术条件》等多部行业技术标准。

  公司始终专注自主研发,持续创新。企业具有一支国内一流的开发列控系统关键设备的核心研发团队,包括国内较早期一批信号相关专业博士,为研发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和支持,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总数占比超过50%,保障研发创新的顺利进行。

  基于公司轨道交通列控系统产品的突出贡献,公司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项。此外,公司及公司有关人员主持或参与编制了《运基信号[2011]154号CTCS-2级动车段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V1.0)》、《JT-C机车信号车载系统设备检修规程V1.0》、《TJ/DW164-2014动车段(所)调车防护系统暂行技术条件》、《TB/T3484-2017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TB/T3485-2017应答器传输系统技术条件》等多部行业技术标准。

  公司是国内较早专注于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关键设备研发的企业,经过 20多年的自主研发设计、组织生产、销售及技术上的支持已在业内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和声誉。公司持续对现有产品做完善和改进,逐步的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并根据轨道交通行业的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推动产品升级,进一步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

  公司经过多年技术积累、研发创新和大量现场应用验证的交叉反复,积累了产品运用的丰富数据和对信号行业的深刻理解。因此,公司能够凭借丰富的研发经验和产品应用经验,在保障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应对不同的产品使用环境,提高客户的运行效率,同时提升产品的可用性、可维护性,提升用户体验。

  公司凭借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服务的及时性,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在铁路领域,公司客户包括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等主要工程总承包商,中国通号、和利时等主要列控系统集成商和各铁路局等终端用户;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公司客户包括交控科技、南京恩瑞特、众合科技000925)等主要列控系统集成商。公司与上述客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和服务得到客户认可,有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

  轨道交通信号关键设备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对产品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公司专注于列控系统关键设备的研发,自成立之初就将安全理念贯彻到公司各业务环节,在产品研发设计、验证确认、产品生产、检验检测等各环节坚持安全和质量管控,对产品的安全性负责。

  在产品方面,公司应答器系统、机车信号产品和轨道电路读取器均获得了国际独立第三方颁发的国际最高级别安全等级 SIL4安全评估证书;在人员管理方面,公司注重内部质量安全控制人员的培养,目前已有多名安全技术相关人员获得了功能安全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V莱茵)考核并颁发的“TV莱茵功能安全工程师”证书。

  公司坚持安全为先的理念,贯彻全流程安全管控,充分保障公司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安全管理方面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较上年同期上涨22.84%;营业成本1.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29%,主要原因为2023年项目开通较多,导致2023年应答器系统产品的收入增加较多;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0.85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29.69%,主要原因为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利润。

  2023年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3.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6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32.48%,主要原因为2023年销售回款较多。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1.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8%,主要是研发人员薪酬增加。

  准确、可靠的检测技术是供应商根据主机厂对不同车型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要求进行持续改进,参与主机厂同步开发进程的关键所在。交大思诺实验中心高度重视管理和检测技术能力的提升,建立了满足ISO/IEC17025标准要求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报告期内,成功取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资质,公司先后购置了应答器测试系统主体化设备、电磁式振动台、组合式抗扰度测试仪等先进的试验和检测装备,进一步升级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提升产品的品质管控能力。

  CNAS证书的获得标志着交大思诺实验中心在管理和检测技术能力达到了国家认可、国际互认水平。实验中心可支撑公司独立有效开展相关产品设计优化、产品性能验证,能充分满足主机厂的质量标准和性能要求,成为行业内少数具备对外开展科研服务能力的企业。

  公司坚持综合成本最优原则,通过改进设计,控制产品材料成本;通过优化制造流程,控制产品制造成本等多种形式,实现质量稳定、成本最优的采购供应链管理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产品研发、优化工艺等多种措施降低产品成本,实现LKJ2000单位成本降本目标,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公司关注和强化供应链风险管控,在加强战略储备的同时,积极应对供应链关键物料被卡脖子的难题,顺利完成 BTM4.3等产品的技术迭代优化,加速国产化进程,有效降低了物料供应风险给公司业务发展带来的影响,保障自身产品供应链安全。

  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报告期内,公司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全盘梳理,持续加强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完成了企业文化的修订和宣贯,形成了匹配公司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体系。

  同时公司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员工创新意识,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使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共成长。报告期内,公司第一次组织了内部的技术类型的专业论坛,加强了公司技术创新的氛围,对提升公司经营高质量发展、员工综合能力的提升、保持关键岗位人员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公司将贯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策略,通过持续产品更新迭代和提升服务能力,保持现有产品机车信号CPU组件、应答器系统、轨道电路读取器的竞争优势;对于新进入市场的LKJ2000产品,公司通过合理调配资源,持续研发投入及技术服务,积累经验,不断提升LKJ2000的竞争力。

  公司也将紧握行业发展趋势,加大推进新一代 LKJ-15研发投入的力度,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LKJ-15的CRCC试用证获取,并通过了多轮专家测试。与此同时公司也在积极推进货运列车自动驾驶(LATO)关键技术研究、普速铁路列控系统研发,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公司将抓住未来轨道交通信号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围绕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紧密把握列车行车安全需求,充分发挥公司自成立以来在机车信号、应答器系统等列控系统关键设备方面积累的成熟经验和技术优势,在ATP列控系统、大数据方向进行业务拓展,实现基于列控系统关键设备的多元化产业链的延伸,壮大企业规模,力争将公司建设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列控系统集成商。

  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凭借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安全可靠的产品品质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与上下游保持紧密合作,各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各类产品在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轨道交通领域,并充分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客户优势等,积极推进与科研院校的深度协作以及与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投资设立新公司等多种形式,链接外部优质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逐步形成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制度体系是企业基础管理的载体,是工作流程施行的标准和行为准则,也是经营战略落地的系统支撑和保障。

  2024年,公司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实际情况,对已有的制度和流程进行梳理、修订,并制定尚未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同时强化制度执行力,对制度和流程执行进行常态化督查,检验各项制度的合规性、适宜性和完整性,不断推动公司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为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公司自成立至今,多次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公司及公司相关人员也主持或参与编制了多部行业技术标准,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公司通过重点课题的研究、标准的制定,也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发展。

  2024年,公司将继续保持与行业主管单位、行业协会、行业认证认可机构、科研院所等常态化沟通机制,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重点课题研究等,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扩大公司在轨道交通行业内的品牌影响力。

  公司将继续推进内部培养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公司和部门的内部培训,持续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并通过外部专家和专业机构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关键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同时,公司也将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资源,利用中长期的激励机制,全方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研发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引进,通过人才引进带动公司研发技术团队、管理团队和员工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公司自成立至今,高度重视技术研发的积累与投入,通过长期、持续和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不断改善公司的研发环境和完善研发管理体系,使公司保持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费用为 10,894.8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0.29%,维持在较高比例。

  未来公司将继续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优化产品性能,保持公司既有产品在行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同时逐步加深在新产品的市场渗透。

  我国轨道交通施工建设进度和完工开通时点主要受到国家整体政策调控以及具体施工环境复杂程度等因素影响。

  公司产品中,对运用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具体线路项目的配套应答器系统,在获取线路开通信息即产品得到验收后确认收入。由于轨道交通完工开通时点受国家政策调控、具体施工进度的影响,应用公司产品的相应线路在各年度开通的数量存在一定波动,引起公司各年度收入存在一定波动。

  同时,受行业惯例影响,铁路、城轨通常集中于下半年甚至年末开通,公司的收入主要集中在下半年,部分季度的收入占比较小,存在一定季节性亏损风险。部分铁路、城轨于第四季度开通,导致公司部分年度存在第四季度收入确认较高的情形,因此投资者不宜以半年度或季度的数据推测全年的盈利状况。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把握客户需求趋势,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和新客户,有效降低收入年度波动与季节性波动风险。

  安全是轨道交通运营的生命线,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多条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列车行车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因不可预见因素导致公司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使铁路行车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将降低公司及产品的市场信誉,对公司经营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一方面将不断加强产品研发设计、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持续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将继续健全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明确主管领导的岗位职责,将质量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39号)、《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生产企业审批办法》、《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专用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铁总科技[2014]135号)、《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专用产品认证采信目录》(铁总科技〔2014〕201号)等相关规定,国家对境内生产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的企业实行行政许可,对未设定行政许可但列入《采信目录》的铁路产品实行认证管理,公司核心产品需在取得行政许可及认证后方可进行生产销售。

  目前,公司核心产品应答器系统及机车信号产品均需要且已取得了国家铁路局颁发的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生产企业许可证和 CRCC认证。根据前述规定,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生产企业许可证以及 CRCC认证每五年需要重新认证,而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相关产品未来能否持续取得许可或通过认证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出现产品不能取得许可或认证的情形,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此外,公司在新产品开发及新业务开拓过程中,可能需要根据《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生产企业审批办法》、《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专用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新申请行政许可或认证。若公司无法取得相关许可或认证,可能对公司的产品和业务开拓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不断优化研发设计、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安排专人学习铁路产品认证法规要求,保持与认证主管部门或认证中心的沟通交流,跟踪最新的政策动向,提前按认证要求保持或调整产品的质量管理制度与要求。

  公司主要客户为列控系统集成商、铁路“四电”工程总承包商以及各铁路局。受行业许可及招投标资质等因素影响,列控系统集成商及铁路“四电”工程总承包商较为集中。列控系统集成商主要包括中国通号、和利时、交控科技、众合科技等集团客户,工程总承包商主要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大型央企,均为公司客户。报告期内,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较高。若公司主要客户流失或主要客户因自身经营及资质等方面产生不利变化导致其需求大幅减少,将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未来公司将通过营销网络体系的构建不断拓展终端路局用户,进一步分散风险。

  公司定位于研发型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产品的系统设计及软硬件开发和产品实现的全流程管控,板卡焊接和整机生产组装等主要通过外协完成,其中板卡焊接是通过封装工艺将通用电子元器件组装在PCB上的通用制造工序,整机生产组装是常规的工业制造环节。这种生产模式有利于公司将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集中应用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符合公司发展情况。经过多年合作,公司与外协厂商已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关系。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较高。若公司主要供应商的产品制造质量出现问题、自身经营发生不利变化或无法持续取得硬件生产所必须的资质认证,导致其不能向公司及时供应产品,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适时拓展其他硬件加工商作为备选供应商,以降低供应商集中度高带来的不利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设备的研发设计、组织生产、销售及技术支持,产品主要应用于普速铁路、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报告期内,公司销售收入主要来自于轨道交通建设投入带来的列控系统新设备交付所产生的收入,公司经营状况与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力度紧密关联。轨道交通行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宏观调控政策、经济运行周期的综合影响。如若未来国家出台限制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不利政策,或宏观经济增长水平回落导致政府财政趋于紧张,国家及地方政府可能减少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导致轨道交通投资建设步伐放缓,将会影响市场对轨道交通列控设备的需求,对公司的产品销售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在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的同时,重点研究所处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行业和市场情况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强化公司自身抗风险能力,实现公司盈利的可持续增长,以防范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且日趋高速化、自动化,对于轨道交通列车行车安全设备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推动了原有技术的应用及更新、升级。由于行业技术持续更新、研发周期长,如果公司未来无法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并跟进技术研发方向,或产品研制速度无法匹配行业与主管部门对技术更新的需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此外,公司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失败的风险,也存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制成功后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或者未达到预期经济效益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紧密跟踪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走向,一方面,在人力和财力上增加对产品研究开发的投入,加强研发实力;另一方面,加大与业内知名的企业、高校等合作的力度。

  轨道交通列控设备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融合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行业内经验丰富、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列车行车安全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内逐渐出现人力成本上升、人才短缺的局面。若公司技术人员不足或出现人才流失,将使公司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不断完善人才建设体系,培养内部人才,不断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内外部结合的方式,降低公司人才流失的风险;同时公司将为核心人才提供在行业内有竞争力的薪酬,从而保证管理层及核心员工的稳定性。

  公司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方面进行了大量研发,形成了公司的核心技术。如果未来因其他原因造成公司技术失密,将会削弱公司的竞争力,从而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已经通过申请专利、商业秘密保护等手段保护公司知识产权,通过核心技术人员持股、签订保密协议等方式增强核心技术团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未来,公司将不断完善信息保密制度,完善核心技术管理机制,降低技术失密风险。

  我国铁路行业维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运营规模、客运量、在建线路长度、规划线路长度均创历史新高,城轨交通发展日渐网络化、差异化,制式结构多元化,网络化运营逐步实现。在此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对列控设备的需求逐渐增加。若公司产品或经营策略无法及时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将可能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时刻关注市场变化,采取积极的市场策略,了解市场需求,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不断的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在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关键设备领域,目前与公司构成直接竞争关系的主要是国内厂商,其中,应答器系统的主要竞争者为通号设计院、华铁信息等,机车信号产品的主要竞争者包括山西润泽丰、深圳长龙等;轨道电路读取器的主要竞争者为和利时、华铁信息等。与通号设计院、华铁信息、和利时等企业相比,目前公司在资本实力、经营规模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新进入者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若公司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进步不足,将会削弱公司市场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公司一方面将通过不断提高研发能力、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加强公司品牌意识,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以降低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目前,公司产品主要用于普速铁路、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政府负责对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营,轨道交通市场受国家行业政策影响较大。若国家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政策发生变化,或对轨道交通行业投资、建设、运营、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而公司未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应对,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重视行业政策变化情况,争取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应对措施。

  报告期内,公司享受软件产品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政策;如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动、公司不能继续符合税收优惠政策条件或者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到期后不能继续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公司盈利状况将发生不利变化。

  公司应答器系统产品自发货至确认收入的间隔期较长,公司各期期末发出商品余额较高。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张,发出商品金额可能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占用较多营运资金,使得公司流动性和业绩面临一定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逐步完善发出商品管理制度、强化管控力度,公司会实时跟踪发出商品状况。

  公司客户主要为列控系统集成商、铁路“四电”工程总承包商及各铁路局,由于前述单位资金结算周期较长,公司应答器系统的收款周期较长。随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准,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

  应对措施: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构建合理的信用体系和客户档案,密切跟踪主要客户的财务情况,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和管理能力,优化客户结构;进一步加大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加强客户回款管理和考核,保证货款按合同约定及时收回,尽可能的避免坏账损失。